欢迎您来到:烟台船票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平阳旅游之大石门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0/19

平阳旅游之大石门村

文章来源:平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一河流水几桥横,岸上人家种柳成,来年春分千万树,更添此村新貌容。”这是大石门村退休干部贾东阳自编的诗句,朴素的语言,朴素的感情,大石门村的旧时风景和今日风采就在这朴素的句子中跃然眼前。

养育了大石门千余年的这条河流就是平定境内有名的阳胜河。光绪版《平定州志》的《山川》中这样描述:“阳胜水:在州南三十五里,有二源;一出阳胜西龙王山,一出范家掌小寨山,东流至新城合流,又东合东南诸水经石门口折而西流,至西郊村合南川水,东北至乱流入桃水。”

大石门村位于阳胜河中游,在古代交通史上,道河并用非常普遍,大石门村的河道同时也是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平定县治建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当时名为上艾县,县城设在今天的张庄镇新城村。这是平定县历史上的第一座县城,也是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八个朝代的县治所在,历史882年。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上艾城:在州南三十里,即汉上艾县治,后魏为石艾县,宋徙治榆关。废址犹存,今为宁艾都新城村。作为八个朝代的县治之地的新城村,那当时上艾的通京大道就是从同在阳胜河边的上艾城开始,沿着阳胜河一路经过今天隶属张庄镇和锁簧镇的几个大村出石门口,下柏井、旧关也即当时的井陉关,然后东去。位于通京大道边的大石门村,四面环山,土地润泽,这或许就是建村很早,村子繁荣发展很快,古建筑遗迹历史久远又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吧。

古老的村子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古人,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创造着村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龙王庙、山神庙、南阁观音庙、北阁关公庙,菩萨庙、河神五道庙、山神五道庙、牛王五道庙、马王五道庙、龙天庙等等,建于各个朝代的大大小小的庙宇烘托着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红火热闹的庙会代代相传。

四面高山,中间大河,十年九旱,雨季洪水泛滥,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建塔禳灾,修庙祈福,这大概就是大石门村山上曾经有塔,村子到处建庙供奉诸神的原因之一吧。这样的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多的是优美的风景和安乐的追求。

东台旭日、西垴晚霞、望海烟雨、石忽波涛、龙门秀柏、虎谷深林、坪野秋色、石岩夏阴,大石门村的古时八景。

据《平定县志》记载,这座水库位于大石门村南200余米处的阳胜河中游,始建于1959年,属于中型水库。是由晋中专署水利局设计,坝型为浆砌石重力坝。相应坝高31.7米,坝轴线最大长度121米,坝顶长100米,宽3.5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总库容143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5万立方米,水库下游自流灌溉区及库内小型提水共计灌溉面积3000亩,解决石门口、锁簧、古贝3乡镇24村,30000口人和2000头大牲畜的饮水。全部工程动用土石方14万立方米,总投资123.5万元,其中国拨74.82万元,总投工37.33万个。1960年7月竣工拦洪蓄水,196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眼前的大石门水库,虽然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却依然水光潋滟。往日的磅礴气势,在明媚阳光照耀下,渐次柔软成静如处子的一泓碧水,守护着这个附丽着众多传说的古老村落。

——平阳旅游之大石门村